最新消息
佛像樣式的演變與傳播 | 2023-01-10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163.com/dy/article/HOGOP18A0552XEO6.html"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教教義:最根本的是所謂四諦(四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宣揚所謂八苦,即生、老、三、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受陰。“集諦”說明產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愛(渴望),包括對歡樂之欲愛、長生之欲愛、權力之欲愛。有欲愛便有行動,有行動便造了業,造了業便有了今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斷,生死輪回不已。“滅諦”說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滅苦,人類滅苦的管教在于消滅欲望,以達到所謂“不生不滅”的絕對寧靜的涅槃之地。“道諦”說明佛教修道的主張和途徑,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理論上理解佛教宣揚的教義,一方面從靜坐中體驗佛教所宣揚的境界。此外,佛教還宣揚“眾生平等”說。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頗為悠久,各地精美新發見的造像亦層出不窮。現今我們看到的佛像,其實是經過不斷演化同化,才有現今如此規模龐大品類繁多的類別。古印度佛像的發展歷經四次變革,展現了佛像樣式從最初的象征物表現,到借鑒模仿創立浮雕佛像,再到單體佛像和造像譜系的建立與發展,直至密教化和衰落的全部歷程。這些佛像樣式演變與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對中國佛教造像產生四次不同的影響。可以說,在中印佛教的傳播中,佛像起到了比經典和儀軌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討論古印度佛像樣式的演變,是研究中國佛教造像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厘清中印佛像源流關系的重要依據。古印度佛像的四次變革第一次變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巽加王朝時期,佛像作為佛傳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以人格形象出現,而是以象征物或空缺來替代。這時期也被稱為佛教美術的“無佛像時代”,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像是佛像最初的形式。佛塔、圣樹、圣壇、獅子、白象、足印、蓮花、華蓋……大多是延續孔雀王朝的表現特征。此時的佛教還沒有造像傳統,且這些象征圖像與中國傳統圖像具有相似寓意,因而隨佛教傳播出現在沿海城市的墓葬祠堂中。也為之后印度佛像入華與神仙佛陀信仰提供了思想前提。第二次變革于公元1世紀左右的貴霜王朝,佛陀形象首次成為畫面中心。以小型敘事場景為主要表現的浮雕佛像,被稱為“敘事佛像”其誕生不僅意味佛陀人格形象的創制,更代表著佛像重大的第二次變革:佛教美術到了開始探索自我造像傳統的階段。由于佛教最初并無造像傳統,在多宗教與偶像崇拜并存的古印度,佛像初創階段大量模仿借鑒了當地宗教造像形式。然而不同的借鑒對象,也使古印度三大造像中心各有不同的風格:一種是以腱陀羅敘事浮雕中,大量希臘、羅馬式樣的人物形象與佛像一起呈現,佛陀本人也表現為與希臘神祇相似的特征。一種是秣菟羅則出現了大量類似同時期耆那教主神,大雄形象的結跏趺坐佛像。一種是阿瑪拉瓦蒂的浮雕則與當地信仰的轉輪圣王一脈相承。第三次變革在浮雕逐步流行并初具規模的同時,真人大小的圓雕石刻佛像也開始創制。佛塔崇拜失去了主體地位,真人大小的單體佛像崇拜成為重要的佛事活動,佛教徒熱衷開窟造寺、造像獨立供奉。浮雕向圓雕轉型,標志著佛塔崇拜讓位于佛陀偶像崇拜的重大轉變,佛陀不再與故事情節相關,成為單獨設立供奉的偶像。第三次變革由此開啟。此前佛傳故事里的歷史佛陀形象被完全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具有人格特征卻被賦予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神祇形象。佛像的標準和規范在制作中逐漸確立。神化佛陀特征的逐步確立,正是佛教思想從小乘到大乘的重要表現。大乘佛教的思想擴充了佛教思想對時空觀念的理解,佛像譜系因此獲得類型與形式上的擴充。第四次變革在公元4世紀笈多時代到達鼎盛,時佛教藝術的全盛時期,被稱為印度美術的“黃金時代”。笈多的黃金時代僅維持了兩個多世紀,8世紀中葉波羅王朝時期印度教復興勢力席卷整個印度,佛教迅速式微瀕臨衰亡。佛教被同化為印度教的分支,思想與教義被迫變革,佛陀成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第九個化身。至此,佛像實現了第四次變革。佛教急速印度化和密教化,使佛教美術混雜了大量印度教元素,呈現出神秘繁雜的密教藝術特征。佛像樣式與印度教神像趨同,造像通常裝飾華麗、造型怪誕;造像也趨于小型化和金銅質地。對中國佛教產生的影響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作為宣傳教義的工具也一并進入中土。最初人們對于佛教了解不深,只是被人們視為神仙,因此佛像風格與神像一致,強健莊重,神秘威嚴。魏晉時期進入封建社會新階段,佛像作為統治百姓工具的宣傳品隨之改變。隨著十六國時期佛經大量翻譯與佛教思想成熟,早期佛像與神仙圖像混雜的局面終被打破,從此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佛教盛行于南北朝,北魏時佛事大興,到達中國雕塑藝術理想美的高峰。此時的佛像并未顯露出慈愛關懷的神情,而是一種超脫與淡漠。人們禮佛從神佛不分轉向來禮佛即拜皇帝的構想,佛像成了君權神權統一的象征。至北朝孝文帝時,社會改革迎來了漢文化運動,審美隨之轉變;與此同時南朝魏晉玄學與佛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崇尚清淡的社會風氣,北魏佛像形成了瘦骨清相的特點,已明顯是漢人特征。佛像發展到隋唐已充分與人性結合,達到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統一,既高高在上又親臨人間。唐朝自由開放的政策,使人有了一定地位,作為統治者的工具也與時共進,有了人情味和親切感、慈悲與關懷,豐潤圓滿的形象取代了清瘦。到宋朝則直接世俗化再無神圣感,只余呆板的規范化造像。其風格手法完全脫離了外來模式,是現實人物原型的直接反映,人與佛的距離拉近,實則是統治者與百姓的距離。明清時期,佛教因過于世俗化走向衰落,佛像藝術逐漸成為把玩的物件。古印度佛像的演變和傳播而佛像中有著許多獨有的特征,諸如背光、蓮花、飛天,是其潛藏的視覺符號。佛和菩薩都是超越凡人的神化形象,其一便是佛體能發出光焰,所以常在佛像中能看到光環、光焰。背光隨著時代變遷與佛教文化發展而不斷改變,在傳入中土時首先在龜茲石窟中出現,初傳漢地主為蓮花瓣形狀。而隋時蓮花紋與忍冬紋結合裝飾在背光中,到初唐發展為蔓草纏枝紋,形成了著名的“唐卷草”;盛唐后石榴花開始大量出現,至中唐時期,則出現了吐蕃風格:波折紋、勾云紋、齒形紋等豐富裝飾圖案,對后世背光裝飾圖案影響深遠。背光隨佛像產生于貴霜王朝,是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特有的視覺符號。傳至國內由簡至繁,單一轉向組合。蓮花被學者認為源自古印度宗教思想,佛教徒賦予了其特殊而神圣的意義。佛陀亦被稱為“人中蓮花”,示之不染世間煩惱;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更是佛教超凡脫俗的象征,有光明、平安、吉祥的寓意寄托。在佛教被尊為“圣花”。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化身,是印度神話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生之一。飛天能歌善舞是佛、菩薩降臨的瑞兆,在佛教文化視覺中樞最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不僅為佛教增添了活力更成為佛教文化特有的視覺符號。總結宗教方面:道教與吠陀《薄伽梵往世書》同出一門。案例一:《太平御覽》說:“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薄伽梵往世書》第一篇第一章《奈彌剎藍耶森林的祭祀》說:“南瞻部洲婆羅多之地。大約五千年前,就在至尊者克利須那離開地球不久,喀利年代之初,以邵納伽真人為首的諸多圣哲聚集在奈彌剎藍耶森林,舉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秘密祭祀。這個極其神圣的地方據說是天地的中心,創世者四面梵天(伏羲)曾以冥思之力創化出一個無與倫比的巨大時輪,環繞整個宇宙,這時輪的樞軸就是奈彌剎藍耶森林。”案例二:《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伽梵往世書》第一篇第一章《奈彌剎藍耶森林的祭祀》說:“雖然道是一,根據修道者的修煉途徑和境界,在經典的論述中,卻分而為三,此即梵、超靈、薄伽梵。”《薄伽梵往事書》第五章說:“至尊生物以他超然的主宰化身的形象一一至尊主的完整擴展,使由三種屬性構成的物質自然受孕.隨后在永恒時間的影響下,生物體出現了.”案例三:《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薄伽梵往事書》第五章:“您雖然是全體半神人及不同等級生物體的最初創造者,雖然最老,但卻沒有變化,至尊主啊!沒有什麼是您的來源,也沒有誰高于您,您把含有全體生物的**注入外在能量,但您自己卻不經出生就存在.至尊自我啊!我們在創造的一開始就從整個宇宙能量中被創造出來,請給予我們您仁慈的指導,教導我們如何做事,請把您完美的知識和力量賜予我們,使我們能夠在隨后的各個部份的創造中為您服務。”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353999的白度母唐卡: 關鍵字標籤:佛像雕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