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類風濕關節炎不只是關節痛 盡早規范治療很重要 | 2021-07-28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82386690134553&wfr=spider&for=pc" 東北網發布時間: 18-10-1209:49東北網官方帳號新華網北京10月12日電(王坤朔)說起類風濕關節炎,大眾可能并不陌生,但還有不少人困惑多多:類風濕關節炎如何預防?為何會影響心、肺等多臟器健康?治療是否影響生育?……近日,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和江蘇省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繆佳教授共同做客新華會客廳“健康匯”特別訪談,與網友交流類風濕關節炎相關話題。類風濕關節炎危害大可造成多臟器損傷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系統性的自身免疫病,主要影響部位是關節,由于自身免疫系統受到影響,該病還能造成心血管、肺部、腎臟等多個臟器損傷,部分人群甚至會出現皮膚、眼睛等方面的問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都有很大影響。曾小峰介紹,我國當前約有500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數據顯示,不到2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發病后1-5年內出現殘疾狀況,如果疾病持續了15年以上,這一數據會達到61.3%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一旦殘疾,往往會喪失生活功能和社會功能,不僅需要終身治療、長期服藥,而且需要其他人的照顧,對家庭、社會甚至國民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這一疾病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目前來看,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并不明確,遺傳、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張繆佳表示,從遺傳的角度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有一些易感基因,即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孩子相較于沒有家族史的人來說,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幾率更高。而在環境因素中,病毒感染、細菌及其他致病菌感染都可能誘發類風濕關節炎,其中,牙周炎、腸道微生態紊亂和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有密切關系;吸煙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也有明確關系,與不吸煙的人相比,吸煙者的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明顯提高。此外,類風濕關節炎總體來說還是常見于女性,說明該病還和內分泌及激素水平有關。類風濕關節炎的高發年齡段是四五十歲,因此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中老年病。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提高,發現了越來越多早期的年輕患者。對此,曾小峰表示,“現在小到兒童,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可能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這是因為我們對于疾病的認識及診斷水平提高了,過去一些不典型的早期疾病表現也能被更早地診斷出來。”關節腫痛別大意或為類風濕早期信號類風濕關節炎都有哪些癥狀?張繆佳介紹,類風濕關節炎初期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當患者出現一個或者幾個關節腫脹疼痛時就要格外注意。“如果關節腫脹、疼痛的發生時間超過6周,很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應盡快就醫。”“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出現的關節癥狀包括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和晨僵。”張繆佳表示,要關注出現癥狀的部位,手指的小關節比如手掌和手指之間的掌指關節,以及腕關節,這些都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易發作的部位;一些大的部位,比如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等也有可能發病,當患者出現一個以上的關節腫脹就需要就醫。此外,類風濕關節炎的共患疾病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張繆佳說,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容易出現嚴重的骨質疏松,同時還經常伴有情緒障礙、抑郁等。由于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炎癥性疾病,患者體內有大量炎癥因子,會影響到血管,由此導致心血管疾病多發。據了解,目前尚無有效方法預防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在曾小峰看來,想要不讓病情加重,就要科學地看待這一疾病。首先,平時對類風濕關節炎要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其次,對該疾病要有心理準備,堅持規律生活,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適當運動,合理飲食等。第三,如果發現疾病,就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檢查、及時治療,通過藥物來控制疾病進展,以免病情加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達標”是關鍵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往往很痛苦,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該病也被稱作“不死的癌癥”。“經過多年的研究,當前,類風濕關節炎已經可以得到有效治療,‘不死的癌癥’這個稱呼顯然已經不適用了。”張繆佳說。曾小峰也表示,類風濕關節炎雖然還無法實現完全治愈,但只要早期診斷、達標治療,大部分患者都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進展。他介紹,上世紀70、80年代,臨床上多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傳統DMARDs即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物,來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疼痛和控制癥狀,但這種藥物作用慢,有效率也不太高。從21世紀開始,出現了針對單一炎癥介質TNFa治療的生物制劑,目前還出現了一類創新藥物,即小分子化合物靶向藥(口服的JAK激酶抑制劑),都能很好地控制和治療疾病。“可以說,21世紀是生物制劑和小分子化合物‘比翼雙飛’的時代,能夠有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越來越多。通過合理規范用藥,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曾小峰呼吁,對于一些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效藥物,盡早納入醫保將能惠及更多患者。從衛生經濟學角度考慮,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果控制不當可能導致殘疾、工作能力喪失等后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相比之下,早期給予患者有效的藥物治療更“劃算”,治療效果也更好。為規范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及治療,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在2018年5月出臺了《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結合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給出了改善治療的具體指導和建議。“指南提出要‘達標治療’,盡早控制病情發展。越早控制,出現殘疾的可能性越小。”曾小峰指出,很多患者在吃藥后病情仍然沒有緩解,實際上就是沒有達標,建議在堅持一種治療方案三個月后由醫生進行評估,如果療效不好,說明方案不佳,就要考慮更換方案,直到治療有效。此外,類風濕患者生育問題也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張繆佳表示,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不會影響生育,但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如果正處于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建議先控制疾病,進入緩解期后再考慮生育比較好。第二,在備孕期間需要進行藥物梳理,有些藥物在妊娠前就要停藥,但也有藥物在妊娠前或者妊娠期間是可以使用的。舉報反饋 關鍵字標籤: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