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大數據揭示整容的社會經濟原因 | 2024-03-05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baidu.com/link?url=1e5UGWvmYh89vpyz1fwi-cuVt42ka52Wa2-yGFqctx4Ljh_J1aSBXZWVhY-WNSK0sl3_T-q77Hg3NCI2twrc6Liw5GxD-fEJBRFz9jIKRkC"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通過化妝打扮提升和完善自身容貌,是古往今來人們追求美的常見方式。但也有人會選擇對自己的五官、臉型或身體其他部位直接動刀。nn 世界上關于整容整形的歷史記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割鼻再造術。1818年,德國外科醫生馮·格萊夫發表的專著《鼻整形術》中首次出現“整形”一詞。在中國,史書曾記載西晉時的唇腭裂整形修復術;到了民國時期,社會大眾開始推崇西方審美,接納西方整形技術,割雙眼皮、隆鼻、墊下巴等一應俱全。nn 除了傳統意義上大刀闊斧地通過手術改變自己的皮相骨相,光子嫩膚、玻尿酸填充等微整形醫美技術已逐漸成為新趨勢。始自1997年的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行業調查報告顯示,美容整形手術量和市場規模逐年增大,2020年和2021年疫情期間依然如此。2021年,美國人在美容整形上的消費超過146億美元,相比上一年增長63%,女性為約94%的美容整形服務買了單。nn 有心理學家認為,為美動刀改造自身面孔和身體的整容整形行為是自我性物化的表現。性物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指人在看待另一個體時,忽略其人格、思想和感受,僅著重強調其身體或性別特征,并用以代表其整個人的價值。自我性物化則是將他人對自己的性物化觀念內化,僅以自身的外表和性別特征來審視評價自我。nn 在傳統社會中,男性審美評價標準左右著女性。若女性不符合這些準則,會招致社會異樣的目光與壓力。在長期的男性凝視下,女性往往有意無意間接受這類規范,用刻板的視角審視和調整自我,利用化妝、整容等方式將自己塑造成更加符合社會要求的形象。自我性物化會導致女性失去對自我完整人格的認同感,嚴重者還會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學界將社會結構性不平等與該現象聯系起來,認為男女在教育、就業等方面的群體差異,導致了女性自我性物化現象,如女性更明顯地熱衷于整容。nn 性別不平等或其他結構性因素,是否是女性自我性物化現象的社會宏觀原因?關于這方面的實證研究較為少見。筆者于2021年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發表的研究,采用大數據方法探究了影響女性整容意向的宏觀社會經濟因素。該研究考察了美國50個州在性別、收入等方面的社會不平等程度以及各州的整容關注度與行業規模。由于無法獲得美國各州整容手術量和消費量的具體數據,該研究選取了兩個代理指標并相應開展了兩項子研究。nn 子研究1,以谷歌趨 關鍵字標籤:平胸手術費用 |
|
![]() |